在學期間,課業知識請問教授們準沒錯;但是畢了業,職場生涯規劃的問題該問誰?問爸媽、問同學,甚至上網站在BBS討論版問網友,就是問不到專業的「職場教授」,不僅搔不到癢處,還會越問越困惑。本刊從各大專院校BBS的職場討論版話題,整理出社會新鮮人最常提問的生涯難題,請來三位任職於知名大企業、年資超過十年的人資主管擔任「客座教授」,各個擊破職場菜鳥最容易萌生的八大疑惑。


生涯困惑一:該找工作了,但我實在不知道從何找起,因為我根本不了解自己適合、喜歡什麼,請問該怎麼辦?
  「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句話不只常出自新鮮人口中,很多身經百戰的資深上班族也有相同疑惑。
  士林電機人力資源處長林榮彬表示,「你當然可以先做了再說,邊換工作邊摸索自己想要什麼,但企業主管審視你的履歷時,可不一定認同。」
  企業看重一個人的資歷,如果不停地換工作來探索自我,到哪裡都是從零開始,人生資歷將會是一片空白。
  如何找到自己的適才適所?遊戲橘子人力資源處長張文杰說,從學生時期就得多方探索。透過學校輔導中心提供的性向測驗,或是選修不同課程、參與各類型社團,都是認識自己的方法。
  不過張文杰說,學校輔導老師終究不是在產業界服務,所提供的建議與職場實況很可能有所出入,不如到企業工讀、實習,或向業界任職的學長姊請教,才能深入了解工作的真實情況,不至於做出錯誤判斷。
  林榮彬建議年輕人有目的性地多打工,不只可探索個人興趣,也能「及早社會化」。他說,「企業愛用有打工經驗的新鮮人,除了看重他們對自我負責的責任感,也因為打過工的人提早接觸職場現實,就職後便很容易上手。」

生涯困惑二:學長姊常說,「先工作過才知道自己欠缺什麼,到時再讀研究所比較好。」但也有人說,讀書還是一鼓作氣讀完較好,到底研究所是先讀、還是後讀比較好?
  先讀研究所好、還是先工作好?這問題就像是問「雞生蛋?蛋生雞?」一樣,沒標準答案。
  Yahoo!奇摩人力資源部資深總監陸文秀說,當初也是抱著「先讀了再說」的想法,讀完大學就接著讀企管所,「現在回頭想,會希望先工作幾年再讀,這樣在研究企業個案時,就能與工作經驗相呼應。」
  陸文秀表示,接受職場的洗禮後,確實會更清楚自己讀書的目的,現今不少企業也很鼓勵員工在職進修。但倘若能及早認清自己的方向,畢業後直攻研究所也無不妥,「只要不是為了『逃避』而去讀研究所就好。」否則「逃得了一時,可逃不了一世」,有一天終究得面對社會現實。
  陸文秀也提醒所有碩士新鮮人,要有心態歸零的準備。「工作順境不是因為你多讀了個學位,而是你在工作表現上有所改變,」即使多了研究所的思考邏輯訓練,未來也許會很有潛力,但菜鳥就是菜鳥,還是得從頭做起。

生涯困惑三:大家都說人生第一份工作,選擇大公司會比小公司來得好。找工作時,公司的名氣和規模真的很重要嗎?進大公司對職涯真的比較有幫助嗎?
  林榮彬建議,商管學院畢業生可選擇從大公司做起,因為大公司分工細、個人工作內容單一卻深入而札實,而且大型企業多半有完善的輪調機制,可透過不同部門的歷練來補足工作的「寬度」。
  至於有創業動機的理工科畢業生,小公司則是最好的磨練場所。林榮彬解釋,在大型科技公司,頭銜就算從助理工程師爬升到資深工程師,作到退休都還是工程師,但在小公司卻有機會接觸到製造、研發、管理、行政各領域,對創業很有幫助。
  張文杰說,「一家公司能經營到大家都認識,必定有其了不起之處。」大企業或是有知名度的中小型公司,本身有一定的品牌價值,公司資源較豐富,人才陣容也比較堅強,跟這些優秀同儕共事是一大挑戰,也是最佳的學習機會。
  林榮彬說,若同時拿到大小企業的錄取通知,不知如何取捨,選大公司還是比較保險。「大企業制度完善且存活率高,至少你不用擔心公司積欠薪水或是倒閉,造成工作中斷。」
  陸文秀補充,有本事通過大公司的嚴格篩選,也就間接證明自己的能力獲得肯定。張文杰坦言,第一份工作若擁有知名企業的「大光環」加持,個人旅力將會更亮眼,「畢竟現在是買方市場,市場人力供過於求,企業沒有必要給履歷表不起眼的人證明自己的機會。」不過他補充,大公司的新鮮人往往只是組織裡的小螺絲釘,得先耐得住無聊的例行工作,才能真正有所成長。
  雖然大企業優點多,但很多人其實別無選擇,「有工作做就是萬幸」。陸文秀建議,若無法如願進大公司、得到你想要的職位,那就從小公司相似的職位做起。她認為,人生經驗沒有真正的好壞,「重點是任何時候都要把你的可能性發揮到最大」,將其「轉化」為個人優勢。
  「公司本來就是『有一好、沒兩好』,你若無法珍惜當下,老在看自己盤子以外的東西,永遠都不會快樂,」陸文秀說。

生涯困惑四:撇開公司大小、知名度不談,究竟什麼才是新鮮人考量是否前往該公司任職的重點?
  張文杰認為,從一份工作可以學到什麼,是新鮮人考量是否前往任職的重點。很多年輕人常以「我在這裡學不到東西」做為離職理由,他認為多數時候問題根本其實就在自己,「只要你願意,在哪裡、作什麼都能學習!」  林榮彬則認為,「公司有無前景」也是挑選工作重點。「畢竟每個人都是為了生活所需才出來工作,現實層面絕對要顧慮。」新鮮人在就業前,必須對心目中理想的產業與公司作足功課,了解該公司經營方向是否符合未來趨勢?公司財務是否健全?福利制度與教育訓練是否完整?才不會東挑西撿,卻選到個「地雷股」。
  至於薪水問題,林榮彬說,「新鮮人與其在乎薪水是否多個一、兩千塊,不如比較哪家公司的薪資最有『成長空間』。」他認為,新鮮人雖然學習空間重於薪資,但還是要考量該公司開出的薪資是否合情 ( 符合市場行情 ) 、合理 ( 發放標準符合勞基法規定 ) ,別以為薪水不重要,就連個人權益都可以忽視掉。

生涯困惑五:我是個工作經驗近乎零的新鮮人,在求職時要怎麼跟已有幾年經驗的老鳥競爭?
  「剛踏入職場的人,很多事情不會是正常的,」陸文秀說,企業重視的其實是新鮮人的潛質和未來性,尤其新鮮人散發的熱情和創意,更是職場老鳥所缺乏的。
  陸文秀說,新鮮人別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不妨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在經營,進行個人的SWOT (強弱優劣勢) 分析,在撰寫履歷、面試時,充分展現個人優勢,」如此一來求職時,不見得會輸給有工作經驗的人。
  不過陸文秀提醒,企業講求團體合作,求職時既要展露個人鋒芒,也要有傾聽他人意見的度量。「良好的溝通力,不光是讓他人清楚你想表達什麼,也要有被人說服的能力。」

生涯困惑六:很多身旁的朋友說,進入公司工作後,才發現有好多討厭的事情等著你去做,跟原來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嗎?
  「喜歡做的工作不見得輪得到你,但苦差事你卻沒有拒絕的權力,」這是許多菜鳥上班族的心聲。
  張文杰說,每一份工作都一樣,既有很有趣的地方,也有很lousy (差勁) 的地方在等著你,問題在於這些惱人差事,是否會隨著職階爬升而消失?他舉例:「企業人資往往最討厭『算薪水』這項工作,但只要隨著職階提升,算薪水的工作比較便會逐漸下降。」
  被多數年輕人視為苦差事的就是「打雜」。林榮彬說:「不管新進部屬喜歡與否,我都會要求他們什麼工作都得嘗試過,這是段很重要的養成期,可藉此觀察他們到底最適合什麼。」
  張文杰說,企業基於成本考量,一些瑣事不可能花錢找專人負責,許多簡單的「麻煩事」自然交給最資淺的菜鳥來搞定了。但即便是雜事也是很好的訓練,因為「量變帶來質變」,熟能生巧後就能發現箇中巧妙。

生涯困惑七:每次聚會,都會聽到親朋好友抱怨主管、同事有多「機車」 (刁鑽惡劣) ,甚至有人因此離職。人際關係真的有這麼難搞嗎?真的遇上這種主管或同事如何是好?
  士林電機曾經分析年輕員工在短時間內陣亡、離職的原因,發現有一半以上來自人際相處問題。
  林榮彬說,對求職者而言,不論工作內容或是公司背景,都可透過資料蒐集,在就職前事先加以掌握,「唯有主管與同事,一定要等工作後真正有了接觸,才知道合不合得來。」但人際關係遇到麻煩,不見得是主管或同事「顧人怨」,有時純粹是溝通或個人心態的問題。
  林榮彬舉例,年輕員工常感嘆自己徒有滿腹熱情與創意,卻因主管忽略而有志難伸,只得求去另尋發揮空間。但事實是,主管要承擔成敗責任,若不假思索地認同部屬的點子,對公司並非明智之舉。雖然這一代的年輕人比較有創意與主見,但出了社會,人人都只是大組織裡的小小單位,一定要顧及團體利益。
  與主管相處的難題,也曾發生在陸文秀身上。「我遇過一位極其挑剔的主管,對文件的格式、邊緣設定、乃至字體,都有超乎常人的嚴格要求,一開始當然很難適應,但我不得不說,真的很感謝她讓我學到很多東西。」
  陸文秀說,面對這位公認「難搞」,她的對策是給自己半年時間調適,「深入了解後,我才理解主管認為對外文件代表公司的顏面,百般挑剔只是為了公司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陸文秀體會主管的苦心,也幫助自己度過這段艱苦期。
  陸文秀說,多點同理心、善用溝通技巧,人際危機就能化險為夷,「有時人生的不順遂,只是自己神經太小條、想得太多所致,就像是遇上一道牆,其實只要開個小洞、轉個彎就過得去。」

生涯困惑八:現在上班族似乎都很忙碌,很少有休閒時間,難道有工作就不能有私人生活嗎?真有所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嗎?
  「新一代年輕上班族與老一輩主管,在加班觀念上有很大代溝,」林榮彬說,現在年輕人注重個人空間,認真工作之餘,總希望保有多一點下班時間享受休閒時光,這與許多主管傳統的工作邏輯大相逕庭。
  以往工作者常將「加班」與「工作認真」劃上等號,但有人其實是工作效率高,才能準時下班。林榮彬說,有人真的就是「工作狂」,他們加班的理由並非人力編制不足、工作量太大所致,而是「不習慣太早回家的生活」。
  「現代上班族普遍有一種焦慮:不努力往上爬,就會往下掉。」張文杰分析,台灣超時工作嚴重,不全然是個人工作心態使然,而是社會競爭太激烈了。以高薪資的科技業、金融業為例,一向都是步調快、壓力大的工作型態,偏偏年輕人又最渴望到這些「股王」公司上班,「想要領高薪,又想保有自我生活空間,真的是不容易達成的期望」張文杰說。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張文杰強調,新鮮人求職前應先認清個性適合哪一種工作型態,最好能「選我所愛」,才能「愛我所選」。以遊戲橘子為例,許多員工本身就是線上遊戲的重度愛好者,在此工作自然成了「好玩」的事情。
  「世界上只分成兩種人,從事自己喜歡且適合自己的工作並藉此生活的人,以及不是那樣過活的人,」張文杰提到日本作家村上龍在《工作大未來》的這段話,他笑說如果能找到喜歡且適合自己的工作,又何必擔心工作佔去生活的絕大部分呢?


~本文由李翠卿撰寫,刊登於《Career職場情報誌》,2008年4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pri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