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我年輕的時候,別人叫我賭徒;等我活動範圍擴大了以後,別人叫我投機客;現在,大家稱呼我為銀行家,其實我始終如一,做同樣的事情。」銀行家凱索爾如是說。

  如果你以為,現在發生的一切跟投資有關的故事,都是新經濟的產物,以前都從來沒有發生過,那麼,你真的應該看一看這本書。

  1630年代,荷蘭興起前所未有的鬱金香熱,當時一株紫色鬱金香,價格高達1200枚金幣,這個價錢可以在當時歐洲最繁榮的都市阿姆斯特丹購買一棟雙併的透天別墅,而炒作鬱金香球莖,則演變成全民運動,尤其是,紫色鬱金香的種子,不見得會開出紫色的鬱金香 ( 一直到十九世紀,生物學家才發現,鬱金香的顏色是因為細菌感染了球莖所致,跟遺傳的關係不大 ) ,更讓這項投資變成一種投機事業,沒有人真正相信鬱金香可以賣到這個價錢,大家都只是想在鬱金香開花前,把球莖的購買憑證用更高的價格轉賣給下一個人。
  1711年,英國成立「南海公司」,用政府發行的債券作為主要收益來源,原本一百五十英鎊的股票,炒作到一千英鎊,可是人民爭相認購,理由只有一個:政府不會放任股票下跌。南海公司的負責人John Blunt贈送給英國國王、議會議員免費的股票,換取國會通過對南海公司有利的法案,同時讓國王登高一呼,鼓勵民眾踴躍支持南海公司,1720年8月,都柏林主教公開宣稱:「所有人都知道,南海公司的股價終將下跌,只是大家都想在股價下跌前將股票賣給下一個人。」,1720年年底,南海公司股票崩盤,大批百姓因為受不了虧損而自殺、暴民湧向西敏寺,政府舉行「懺悔日」,要求全國為貪婪的罪行懺悔,同年,國會通過法案,禁止放空交易、期貨及選擇權交易,直到十九世紀,這些禁令被廢止為止。
  1825年,英國第一條蒸汽鐵路通車,英國境內開始瀰漫著一股鐵路風潮,鐵路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儘管此時其規劃的鐵路路線根本就還沒有經過國會批准,更不要說獲利,但是每一家公司都提出了營運說明書,向百姓說明未來營運後的美好前景,然後發行認股權證 ( 此時公司尚未真正營運,所以不能發行股票 ) ,向社會大家募集資金。甚至於某一些城市之間,同時會有五六家鐵路公司提出鐵路路線的規劃申請,百姓還是相信「鐵路將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所以勇於投資鐵路公司。當然,每一家鐵路公司都分別以免費致送股票給國會議員的方式,確保自己的路線會得到國會的認可。當然,很多路線重疊性過高,幾乎沒有營運利潤可言,到了1846年,該年度鐵路公司合併案超過100件,大多數的鐵路公司從來沒有賺錢過,大多數投資者都只想把股票賣給下一個倒楣鬼。可是,這種挫折影響不久,因為很快地,汽車被發明了,幾乎一樣的故事,再度在汽車工業中上演。

  所以,有人說科技將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有人說網路的發明代表了新經濟的典範,甚至於很多政客都曾經提出「Not this time」的口號,問題是,這一次真的跟過去不一樣嗎?讀完這本書,你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pri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