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就在上個星期,我們那個小小的公司剛剛舉行完了一年一度的股東常會 ( 也許你會覺得:有股東會的公司怎麼會是小小的?但其實每次我跟人家提起我的公司時,大家「怎麼都沒有聽過?」的奇異眼神,讓我覺得我們實在還是一家小公司 ) 。今年我們是掛牌後第一次辦股東會,公司的工作人員都蠻緊張的,不過因為最近股價還不錯,沒有什麼股東發表不滿的言論,反而是換紀念品的工作人員那邊狀況百出,除了好幾個持股不到1000股的小股東,或是一口氣要代領一百多件紀念品的人以外,比較特別的是出現了一些其實什麼都不是的人,一行大約五六個,印幾張聽都沒聽過的新聞媒體的名片,自稱是財經記者,來跟公司索取紀念品,工作人員才剛同意,他們就用近似於「行搶」的速度,抓起好幾件紀念品塞到包包裡面,然後揚長而去 ( 證券公司派來協助我們的工作人員戲稱這種人為「丐幫」,而且據說幾乎各上市上櫃公司股東會都會看到同樣的這一群人 ) 。除了以上這幾種人之外,還有人會提出各種要求,比方說他的股票是跟三個朋友合資買的,所以我們要給他四件紀念品、還有對公司今年送的紀念品不滿意,所以要找我們公司的發言人,希望我們可以從善如流改送某某產品、再不然就是表示他是從外地來的,公司應該補貼他車馬費...

  不記得是在哪裡聽說的:當整個社會都陷入一種「如何省錢致富」的風潮中的時候,你就知道景氣真的衰退了。約莫是從網路熱衰退開始吧,台灣 ( 或是整個世界 ) 流行「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而最近則冒出了「拿鐵因子」的理論,理論提到如果你每天去星巴克喝一杯拿鐵,30年會喝掉幾千萬...所以該理論鼓勵大家找出自己的拿鐵因子,省下其實不必支出的費用,進而達到致富的目標。
  或者是這一兩年來在雜誌上從來沒有少過的,報導一般老百姓如何致富的文章,我第一次接觸到這類的文章,是講有一個人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靠自己的力量累積了千萬的財富,他的生活哲學是:買10樣東西要開10張發票 ( 為了對獎 ) ;如果購物滿300元可以換贈品的話,每買300元就要去結一次帳換一個贈品,然後再回過頭繼續購物;多辦幾家銀行的信用卡以換取贈品;每一家百貨公司的週年慶都要去排隊換來店禮,因為這些禮物可以在年節時拿來送人,無須自己掏腰包;白天上班以外,晚上還要兼差打工;在每個月的5、15、25日各有一個互助會...後來我發現這一類的文章越來越多,但是這些文章的主角不外乎是白天上班晚上兼職、辦各家百貨公司聯名信用卡以便換紀念品、站在書店裡把想看的書報看完、絕對不在外面買東西吃喝、花幾塊錢買零股換股東會紀念品、每天盯著股票市場殺進殺出賺取價差。每次看到這類文章,我想我都只能搖搖頭,直接跳過去不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在「經濟發展與自由」一書中提到,經濟發展的定義不該只是所得的增加,還必須包括個人福利的增進,更精確地說,發展的目的是要擴大個人的自由。財富的用途在於幫助我們達到實質的自由,因此只是人們所享有自由的一個擴張過程。而自由的真諦在於個人有能力去做他認為有價值的事。自由所以成為發展的基石也因為個人能力得以擴張,以達到其所珍惜的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白天上班晚上兼職、或是到各上市上櫃公司換紀念品、或是每天盯著股票行情,就算戶頭裡面有千萬積蓄,他們到底有沒有得到自由?或是我們直接問,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品質可言?
  就原則來說,我完全同意人可以過比較儉約的生活;但是我也同樣相信,累積財富的目的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比較自由,如果可以在工作疲累之餘到餐廳吃一頓浪漫豐盛的晚餐、或是心情低落時去電影院看場動作片發洩一下,財富的運用會比較有意義。這也就是我跟我老婆經常在禱告中感謝神的地方:我們可以在想吃美食的時候就去吃、想看電影的時候就去買票、想看書的時候就跑去誠品買 ( 當然,我們興起這種念頭的頻率很低就是了 ) ...而這,當然是一種自由。也因此我經常掛在嘴巴的是:生活的物質可以降低,但生活的氣質必須維持。

  基本上,想要變成有錢人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但是拜託,可不可以不要用這樣的方式致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pri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