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奧美公關副總經理丁立宏還是新手主管時,常常在面試的當下,見到求職者的前15秒,就決定要不要錄用他,原因是:看得順眼。結果是新同仁上班3天後,第4天直接消失,就再也沒出現了。
  在友達光電任職超過10年的量測暨e-CAD處量測技術開發部經理王柯順,在公司迅速發展階段,專案急需用人,匆忙地找到「專業能力」符合的人,但工作後才發覺這位同仁應變力差,最後反成為部門裡的負擔。
  宏碁品牌推廣處處長辛悅台,有超過20年的主管經驗,從廣告公司的小專員,到宏碁帶領超過40人的團隊;當他還是小主管的時候,最希望找到有經驗的熟手,可是熟手往往有許多定見,很難溝通,甚至不願融入新公司的文化,另他頭痛不已。
  新手主管面試時常犯的3個錯誤,不外乎:
  1. 看對眼就好,主觀好惡大於客觀事實。
  2. 需人孔急,有人來就好。
  3. 只看經驗,忽略性格盲點。

  企業若不斷地找錯人、用錯人,都是浪費成本與資源。以全家便利商店為例,在早期便利商店萌芽期,全家招募店鋪人才的直接成本,大約要1萬6千元左右,現在雖然降到1千元,但企業獲利狀況卻成反比;換句話說,若能降低面談失誤率,將大幅降低企業招募成本。
  事實上,透過資深主管的經驗分享,與面試前周全的準備,是可以減少出錯機率的。《Cheers》雜誌提供新手主管面試的教戰守則,讓你第一次面試就上手。

  怎麼想?先清楚你要的是什麼人

  「新官上任三把火」,擢升主管一定是因為專業表現受肯定,因此許多新手主管會陶醉在升遷的成就感,放大成為「過度自信」,心裡會認為:「既然我是公司的第一名業務員,要找到或訓練出跟我一樣優秀的業務員,並不困難。」
  往往是這樣的輕忽,讓新手主管在準備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容易找到錯的人,或是找到的,都是跟自己很像得人。
  遊戲橘子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處處長張文杰強烈建議,新手主管在求才前,一定要先想清楚這份職務的定位、目標設定、工作內容以及未來發展,都要「三思」。
  新手主管不妨先問自己幾個問題,例如:這個職位需要具備哪些工作經驗?需要什麼樣個性的人?未來這個職位的升遷或輪調機會如何?你到底打算花多少錢來找這個職缺的人?
  越是清楚職位的定義,越能找到對的人。

  怎麼讀?找出對方履歷表的玄機

  如果說面試就像相親,那麼履歷就是相親前先看照片,看對眼才有面對面的機會。許多新手主管往往忽略履歷表中已經暗藏的玄機。
  辛悅台認為履歷表的內容不一定真實,但是從中還是可以判斷出一個人是不是條理分明、邏輯清楚。
  再從基本條件來看,有些客觀條件往往會成為不適任的關鍵因素。例如:職缺在台北,可是這個人家住中壢、新竹,雖然求職者保證不遲到、不早退,但通勤時間將成為工作的一大負擔,或多或少影響績效表現。
  接著,社團經歷或工作經歷,雖然不能判斷真偽,但可以從中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張文杰認為,履歷不是提供你了解這個人的答案,而是讓你對求職者產生好奇,找出疑問,在面試時可提出來問求職者。
  例如:為何過去頻換工作?在每一個工作上,當事人學習到什麼?都是值得發問的問題。

  怎麼問?用口袋問題測試每位面試者

  面試通常只有一個小時左右,要在時間內找到合適的人選,幾乎是不可能。
  全家便利商店人力資源部經理宋啟辰就說,「求職者對職缺會有一些想像,而面試者也有他的想像,雙方靠著一個小時的交談去媒合彼此的想像,錯了是應該,對了是幸運。」
  所以面試時,問對問題、問得有用就很重要。
  張文杰建議,先從自傳中列出想問的問題,以免面試時忘記問。同時準備一些口袋題目,並測試每位面試者,目的並不是要考倒對方,而是有共同的比較基礎,來判斷誰比較適任。
  像丁立宏每次面試時,一定會問求職者:「你同時投遞履歷表給哪些公司?」如果大部分都是相同產業,那表示求職者對產業有一定的了解,對這份工作也有一定的執著;若投遞到不同產業,則表示求職者對自己想要什麼,還不是很清楚了解。
  新手主管如果無法在第一次面試時,精準判斷誰最合適,不妨用「排除法」來淘汰人選,之後再請資深的主管或人資同仁協助第二次面試,因為多一層把關,往往能夠得到比較客觀的建議。

  怎麼看?請求職者量化自己的貢獻度

  若問100個主管,100個主管都會告訴你,面試最難判斷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但偏偏人格特質決定未來職場的表現。
  不少企業會讓求職者作性向測驗,準確度高不高則見仁見智,但不失為一個參考的指標。
  事實上,只要在面談時多加留意,還是可以很快掌握到求職者不經意流露出來的隱藏性格。
  例如,Mazda銷售處長陸彥瑞很在意團隊合作,在銷售業務上需要整組的合作,不容許有人逞英雄。在履歷上或面試時,求職者若不斷提到「我」而非「我們」,則很可能就是「英雄主義」的崇拜者。
  陸彥瑞會請他再進一步說明自己在過去工作崗位,對公司作過最大的貢獻是什麼?並小心觀察對方在談論過去的「豐功偉業」,陸彥瑞說:「在面試時求職者難免會美化自己,但我會請他量化自己的貢獻,例如他過去對公司的貢獻度高達120%,這是一個sign (提示),我會再去了解更深入的細節,來判斷真偽。」
  除此以外,陸彥瑞建議新手主管,讓面試氣氛盡量輕鬆,越放鬆越容易看出對方的真實個性。

  怎麼聽?等對方說完再發問

  在友達從小工程師一路升任為經理的王科順,目前管理超過40位研發工程師,王科順回憶自己剛升任主管面試人的經驗,時常會看走眼,「研發是一個團隊,有時候你需要一個有創意的人來研發新產品,但也需要能按部就班的人來排生產流程,過與不及都不好。」
  王科順曾找到一位很有想法的工程師,但後來到職後,王科順發現他太有想法,反而變得主觀太強,不能接納別人意見,成為王科順在團隊領導上一個很大的問題。
  現在回想,王科順認為自己當初沒有在面試時作到「傾聽」,新手主管容易陷入只重視專業能力的表現,而忽略其他。
  「傾聽」和「問問題」同等重要,在聽對方自我介紹,描述過去的工作表現時,你可以同時觀察他的眼神、表情、肢體動作。留意求職者在談哪些部分會眼光閃爍,可能表示他有所隱瞞;若談到某些部分他眼睛為之一亮,那表示是他很有興趣,或投入很多心力的地方。
  不管是眼神閃爍,或不自然的肢體語言,支吾其詞說不清楚的地方,都是面試者可以繼續追問下去的地方。雖然每個人的特質不同,可能應徵工程師大多不善於言語,應徵媒體公關又容易遇到太過花言巧語等不同類型的人,但是,只要「仔細聆聽」,你就會發現再美麗的演說,如果不具真實性,聽起來也會空洞;相反地,再怎麼不會說話的人,只要談到自己親身經歷,總能夠說出一些什麼吧。
  先傾聽、再追問,避免在整場面試時滔滔不絕,是新手主管最需要學習的一門課。

  怎麼查?背景調查不可少

  除了履歷表和面試之外,在求才的過程中,reference check (背景調查) 也是可以協助你更認識求職者的方法。
  不過,由於名單大多由當事人所推薦,在台灣人重視情面的傳統下,大多還是會說好話。
  但只要用對技巧打聽,還是可以得到比較中肯的說法。
  例如,當對方稱讚應徵者的一些特質時,你也可以表達你有同樣的觀察,先認同對方的推薦,之後可以比較晚轉地詢問:「未來在帶領這位同仁時,有沒有哪些是特別需要注意或特別coaching (教導) 的地方?」通常對方大多願意據實以告,你可以從中判斷到底對方是不是合適人選。
  再來,請求職者留下reference check的人選,往往有警示的作用,提醒求職者在面試的過程中,不可以造假說謊,讓他知道你可是會打電話去求證的。
  此外,你還可以採取同業打聽的方式。從美國念MBA回來的陸彥瑞說:「MBA的好處就是同學很多,而且在各行各業都有,通常來求職的可能原本就在相同產業,從A車廠換到B車廠,在同個圈子、撥幾通電話打聽一下就知道了。」陸彥瑞建議新手主管們,平時也要多累積不同產業的人脈,例如:做汽車品牌銷售的人,可能有廣告公司、公關公司等背景的人來求職,就盡量多認識一些相關的人,必要時能提供有效的建議。

  不要忽略公司文化的影響

  除了做到上述幾點,企業文化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張文杰過去曾在外商公司擔任人資主管,他替公司從另一家外剛挖角一位表現優秀、年輕有企圖心的行銷主管,結果這位行銷主管只待不到半年就離職了。
  事後張文杰發現,這位行銷主管前一個公司是美商,而張文杰所任職的公司是德商,美商公司的企業文化會把專業職和管理職作區隔;但德國人卻認為,只有業績表現、專業能力最強的人才能擔任管理職,張文杰說:「現在回想起來,當初真的沒有把公司文化給考慮進去,只想到都有外商的工作經驗,一定沒問題,沒想到竟是這樣的結果。」
  而宋啟辰則提醒新手主管,要將求才看作是動態的變化,面試、履歷等當下的表現,不代表未來的表現,因此要看的是求職者未來是不是能順應氣業發展,跟著成長、學習、轉變。「100分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用的,能透過on job training (在職訓練) 把60分的人變成100分,才是最適合的人。」


~本文由《Cheers》許瓊文撰寫,2008年11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pri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