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行,永遠是遇見真實故事最好的時刻。大學就要畢業的男孩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路線,東岸到西岸的逆風行,一路所遇見的人與景,交織相扣,譜出生命的和弦。
  這個故事從第一天晚上說起,他在太麻里的海邊紮營,練習彈吉他,雖然他是個聽障者,但依舊對聲音有著無比的興趣。
  清晨,他沿著台11線走,遇到來東海岸拍攝MV的一群人,他們記錄下他騎車的片段。而後當他在北回歸線地標處休息時,認識一名要去花蓮看母親的單車騎士,當晚他住在這個剛認識的朋友的母親家,他感受到這是個拆散的家庭,朋友的母親有著淡淡的哀愁。
  隔天他挑戰以艱困著名的蘇花公路,吃盡苦頭,在中途漢本車站,遇到一名立陶宛籍的女孩,獨自旅行,女孩錯過了去花蓮的普通車,在他的協助下,先北走再南下。也許因為語言不通,兩人用筆談,對於聽障者而言,反而輕鬆自在。
  第四天的北海岸之旅,他看到衝浪者阿沅的憧憬,聽到關心社區改造者對社會的批判,閱讀到在地人阿圖,一步一腳印的童年時光。
  當晚住在海邊的國小,感受到即將退休劉老師的照顧與鼓勵。想彈吉他給老師聽時,弦卻斷了。
  第五天,他沿著西岸由北往南走,這裡上演著資本社會的變遷,一群失業女工在無奈中的喘息,藉著因為抗爭活動租來的遊覽車,順便旅遊。後來他遇到了在堤防上噴畫的少年的心情,交換各自工具,噴畫、彈吉他,宣洩年輕的狂放。
  順道去看看阿公阿嗎,用過往不同的方式回到老家,他讀到過去家人的遭遇,那段因為他是個聽障者而讓全家陷入苦悶的歷史。當下街坊鄰居談論最重要的話題,就是年度大事,白沙屯媽祖遶境。
  次日清晨,祖孫二人騎著鐵馬,參加廟會盛事。
  最後一天的旅程,不如想像中的順利,他的老自行車,在荒蕪的飛沙折磨之下爆胎了。也許承蒙媽祖的庇蔭,適時出現一名也在騎車環島的中年男人,因著他的幫助,讓他得以完成旅行。而兩人短暫的同行,也令男子憶起自己曾經與已故同窗相偕騎車的美好時光。
  候鳥返家,台西落日,預告了旅行終將結束。
  回到宿舍,男孩收到MV拍攝小組記錄著屬於他的片段。修好吉他,彈著練習曲,回憶這七天的旅行:第一天,他踩著南台灣沿岸美景到了台東,在太麻里的時候,他悄悄地發現一位老人一生情感的紀錄。胡德夫海邊演唱「太平洋的風」,奏起這個故事旅行的開場...


  認識我很多年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騎腳踏車上班或是仰賴腳踏車代步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我太太認識我的第一天,她心裡想的是「這個男生怎麼窮到連摩托車都買不起?」,而我現在的同事聽說我騎腳踏車上下班時,大部分的人都露出「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的表情。不過這一切,都在【練習曲】這部電影上映後,有了全然的改變。

  導演陳懷恩試著用【練習曲】這部電影,述說一個沒有暴力、沒有紛擾的台灣。透過鏡頭,導演花了100分鐘帶著大家去旅行,沿著台灣本島的海岸走一圈,呈現當下的台灣。幾乎每個喜愛騎腳踏車的人都在心裡許下過「環島」這個夢想,在台灣最長的循環路線就是沿海環島。電影開始於東海岸太麻里的日出,在台灣西岸的落日中結束旅行。這部電影把台灣很棒很美的風景和人文作了一個介紹。是這部電影讓人感到驚喜的地方。
  不過如果真的要挑剔的話,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略嫌「吵雜」,電影裡面有鄧安寧、許效舜、李永豐、楊麗音、吳念真...他們之中有一些人甚至在用舞台劇的對白和動作來演這部電影,至少讓我覺得有一點點誇張和不太對勁;然後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部電影要花這麼多力氣來說教,電影裡的每一個人、每一個段落都在說教。導演找了一個聽障者東明相 ( 他的笑容真的是全片最大的驚喜 ) 來陳述聽障者在台灣社會所承受的無形壓力,然後故事要諷刺台灣的消波塊、要批判大老闆們賺了錢就跑了、要朗讀天地一沙鷗、要討論台電的火力發電廠在建設和保育之間的衝突...從東台灣的太麻里開始、到花蓮的北回歸線紀念碑、再到林口、到白沙屯...導演交出了一張美麗寶島的風景名畫,卻跟著選擇在這張風景名畫的留白處密密麻麻地寫下他的註解。也許對導演來說,半輩子的電影事業和功力,只有這一次機會可以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所以他選擇了在這部電影裡面,一次把他想要說的話給說完。可是這卻成了我覺得最可惜的地方。

  所幸,整體而言這並不影響這部電影值得一看的價值。很多事情,現在不作,就永遠不會作了。這句話有一點煽情,但是卻也非常值得讓人深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pri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