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覺得在討論科技與人性之間衝突的電影,日本人往往比美國人要來得深刻,無論是手塚治虫或是宮崎駿的作品,甚至是哥吉拉系列的電影,都可以看出類似的反省。相形之下,不管是【A.I.人工智慧】或【變人】,美國人的觀點和述說故事的手法則顯得天真和簡單許多。從【大都會】一片中,就很容易得到印證。

  本片最有名的二位幕後催生者,其中之一就是它的原作,是日本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另外一位,則是它的編劇,【光明戰士AKIRA】的大友克洋。如果問我的話,除了手塚治虫一貫的卡通風格以外,本片的故事、場景以及配樂 ( 尤其是貫穿全片的爵士樂,堪稱日本動畫的配樂經典 ) 都屬一流;故事內容也實在發人深省。背景設定在未來的世界,人類和機器人共存的時代,在這個世界裏人類的生活必須大量仰仗機器人。一位來自日本的偵探老爺爺春日佐和他的孫子,同時也是他的助手健一來到大都會,藉由機器人警察的協助,深入大都會的基層組織,著手調查羅頓博士的一項新型機器人蒂瑪的研發計劃。春日佐和健一在調查中意外發現,位高權重的公爵是幕後資助博士研發新型機器人的藏鏡人,公爵欲利用蒂瑪的力量統治全世界,為了追查事情的真相,春日佐和健一逐漸陷入一場危機中...

  看完這部電影,很直接地想起【A.I.人工智慧】這部電影,在【A.I.人工智慧】中,史蒂芬史匹柏以機器人尋找變成真人之道的過程為故事的主軸,而【大都會】中的機器人蒂瑪,最後也是以「我是誰?」作為其一生的最後疑問,我們可以說,這二部電影在探討人工智慧,也就是機器人生命的意義 ( 如果機器人有生命的話 ) 的這個主題上,是幾乎一致的。但是【大都會】的故事卻不止於此,至少我覺得,同樣探討科技與人性的議題,本片是比【A.I.人工智慧】來得有深度得多。
  在故事中,春日佐和健一經由機器人警察803D, R-P, DM497-3C的協助,在大都會中尋找羅頓博士,機器人的忠心和盡責,以及最後明知執行任務會遭逢不幸,卻執意堅守崗位,讓觀眾覺得真人也不過如此,但是如此盡職的機器人卻有一個極端非人性化的名字,理由只是因為人類無法接受機器人擁有人性化的姓名,春日佐認為這個名字實在難記,希望給機器人取一個好記的名字,然後卻給了機器人一個寵物的名字。公爵撿到了孤兒洛克並把他撫養長大,在洛克的心目中,公爵就像是他的父親、但是在公爵的眼中,洛克不過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工具,後來洛克認為只要除掉蒂瑪,公爵就可以登上王位,因此洛克最終步上悲劇的結局,也不令人意外。另外在光鮮亮麗的大都會中,卻還有一群人住在地底,他們是社會的最低階層,靠領補給品維生,這些人之中也不乏理想主義者,他們揭竿起義,誤以為自己從此可以像政客們承諾的一樣,變成制訂社會政策的參與者,可是革命的過程造成了死傷不說,到最後發現「革命不過是政客眼中的棋子」,才是真正的悲哀。公爵創造了機器人,我原先以為是為了取代他死去的女兒,結果是為了其超乎常人的力量足以控制全世界。這部電影大部分的要素都有手塚治虫作品中一貫的灰暗,但是探討的議題,卻也是我們無法不正視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pri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