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女兒凱特從小罹患罕見的白血病,原本是律師的莎拉,為了照顧凱特辭去了律師的工作,而她在照顧凱特途中,莎拉有時也會迷失了自己,她的眼裡只有日漸衰弱與死神賽跑的凱特,因而忽略了其他兩個孩子:傑西與安娜,尤其為了為拯救凱特而利用醫學科技生下的妹妹安娜更是辛苦。
  安娜是為了凱特的醫療需要而被「製造」出來的孩子,有著與凱特相符的基因,一生下來就提供凱特醫療所需,包括:臍帶血、幹細胞、骨髓等,事實上只要姊姊凱特一發病,安娜就得跟著進出醫院陪著做各種治療,直到有天凱特腎衰竭了,需要再跟安娜要一個腎,安娜才終於受不了而勇敢的去找律師,幫她爭取自己的身體使用權。
  但安娜的舉動頓時讓全家人陷入空前的風暴中。莎拉的最大支持力量是來自她擔任消防員的老公布萊恩,但兩人在看待安娜的事意見上並不一致。莎拉與安娜這對母女,都各以超凡的毅力與決心在無解的問題上角力,原本關係緊密的一家人,因這場官司而產生了裂痕...

姊姊的守護者  

  我是先看過書,才看這部電影的。先講結論,也許礙於篇幅,小說的可看性比較高 ( 或者其實這是絕大多數把小說改編成電影都會遇到的挑戰 ) ;但小說的結局真的太讓我不能接受了,相較之下,我喜歡電影的結局。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的作者茱迪皮考特很擅長寫這一類極度複雜的故事,我讀過她的另外一部作品【事發的十九分鐘】,而這二本書的敘事方式和某一些地方確實給人很相似的感覺。在【姐姐的守護者】的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個醫學上難解的問題:對大多數遺傳疾病或是這世界上的許多絕症而言,尋找合適的器官 ( 或組織,比方說骨髓 ) 捐贈者似乎是機會渺茫但唯一的途徑;那麼,生一個計畫中的小孩,透過基因工程事先篩選,以確保這個小孩可以成為合格的器官捐贈者呢?我其實在很多年前就聽過有人討論過類似的事情,只是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這樣的概念越來越有可能實現。只是問題是,人不是機器更不是零件,沒有人應該被拿來當成「備料的提供者」 ( 講到這裡忽然想起了麥可貝的科幻電影【絕地再生】,不過畢竟是科幻電影,總覺得離我們非常非常遙遠;更不用說,如果你知道,茱迪皮考特的這個故事的概念來自於一樁真實的事件 ) ,那些因此被生出來的小孩,他們的人生呢?他們會接受自己不斷地捐贈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以救活自己的親人嗎?
  環繞著這個主軸的,還有其他的部分。當你的家中有一位重症患者的時候,可以想像的,整個家庭的一切都將會改變。對大人來說也許還可以忍受,家裡的其他小孩呢?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同樣需要關切,但相較之下,都變成比較不重要的,難道他們不會埋怨嗎?作者想要帶著我們進入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生,只是在【姐姐的守護者】中,故事戲劇化得多。

  小說的結構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物輪番地從自己的角度來詮釋這個故事,以及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小說本身是一本厚厚的書,這樣做其實無妨;但變成了100分鐘的電影,卻還是採取類似的方式,敘事的步調就顯得有一點零碎。再加上電影中部分回想和現在的片段交錯在一起,一個不小心就會搞不清楚現在是誰在說故事,或是錯過某些對話了。
  不過如果可以跟著電影的腳步,我還是覺得這是一個值得一看的電影的。雖然某些小說情節變成電影畫面以後顯得有一點點刻意或做作,但我個人認為每一個角色的選擇和演出都在水準之上,看完之後可以帶給觀眾很多的反省和感動。

  電影只需要花100分鐘就說完整個故事,而小說則用了更多的篇幅描寫了許多當事者的心情故事 ( 所以我說小說的可看性比較高,但沒有時間的話,電影也已經保留了大部分的故事主軸 ) 。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好人,但這從一開始就是個沒有完美結局的故事,結局該怎麼選擇?看完電影和小說以後...嗯,小說裡作者顯然選邊站了,而電影提供了另外一種選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pri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