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教授都發表過題目為「最後一場講座」的演說,你可能也聽過這類演講。
這種演說在大專校園裡已然成為慣例。教授經常受邀思考自己人生的大限,藉此談論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聆聽這樣的演說,聽眾總是不免想到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會有哪些智慧之語要告誡後人?我們如果明天就不在人世,那麼我們希望留下什麼樣的榜樣?
多年來,卡內基美隆大學持續舉辦「最後講座系列」課程。不過,等到主辦單位請我發表演說的時候,這個系列已經改名為「人生旅程」,希望受邀的教授「回顧自己私人生活與職業生涯的旅程」。這樣的描述看起來並不特別吸引人,但我同意遵循這項原則。他們把我的演說時間排定在九月。
那時候我早已檢驗出了胰臟癌,但我頗為樂觀。說不定我會是少數得以存活下來的幸運者。
在我接受治療的期間,主辦單位仍然不斷寄電子郵件給我。「您的講座內容會談些什麼?」他們問:「請提供演說大綱。」學術界的形式慣例絕對不能省略簡化,就算你有其他的事情要忙,甚至是忙著要保住性命,也一樣不能便宜行事。到了八月中,主辦單位表示已經必須印刷講座海報,所以我一定要決定演說的題目。
不過,我也就在那個禮拜得知了這項消息:最近一次的治療結果無效,我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可活了。
我知道我可以取消演說。別人一定能夠體諒。突然間,我有好多其他的事情要處理。我必須因應自己的哀傷情緒,也必須撫慰愛我的人。我必須投注全部心力,把家裡的事務理出頭緒。但儘管如此,我卻沒辦法把那場講座拋在腦後。想到自己能夠發表一場真正是人生中的最後一場講座,我就不禁躍躍欲試。我能說些什麼?聽眾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我的健康狀況有可能讓我講完全程嗎?
這是Randy Pausch的作品【最後的演講】。他是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教授,在46歲的時候被診斷出罹患了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臟癌。胰臟癌從被發現到病患死亡,往往只有很短的時間。在那段時間裡,他應卡內基美隆大學之邀,發表了一場名為「最後的演講」的演講。這是該校的優良傳統,邀請有卓越學術名聲的教授來演講,主要的概念是:如果還可以發表最後一場演講,你打算告訴聽眾些什麼?而這樣的演講主旨對Randy Pausch而言是再貼切不過的了,他在四百多位聽眾前發表了他最後的一場演講,讓現場笑聲不斷,更讓不少人流下淚來,後來這個演講的錄影在網路上大量流傳,也在全球各地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於是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弗利趁著他的空檔時間,採訪了Randy Pausch教授一共53次,最後用第一人稱寫成了這本【最後的演講】。他用一句話:「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來介紹自己的故事,他非常幽默也非常誠懇地告訴大家擊敗死神的方法不是活下去,因為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總有一天都會輸;所以擊敗死神的方法是「讓自己活得更好」。他用許許多多自己的親身經驗鼓勵大家盡全力去實現兒時的夢想,他對於人生的難處和限制有一個非常正面的解讀:「阻擋你的障礙必定有其原因!這道牆並不是為了阻止我們,這道牆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有多想達到這目標。這道牆是為了阻止那些不夠渴望的人,它們是為了阻擋那些不夠熱愛的人而存在的。」
我沒有辦法寫出很棒的讀書心得或是看完影片之後的心得,所以我沒有打算這樣作。但我真的推薦每一個人去看這本書,真的,你會得到很多很多關於人生的體悟。
- Jul 10 Thu 2008 15:45
最後的演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