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是這樣說的...

  我們家的巷子裡有幾家還不錯的餐廳,大多都屬於經濟實惠的那一種。其中有一家快餐店,最有名的餐點是它的牛肉炒飯,料多味美價格也不算太高,所以客人一直都絡繹不絕。
  後來,馬路的對面邊也開了幾家快餐店,賣的東西差不了太多、吃起來味道也差不多,但最重要的關鍵是,對面的店家和一些學校餐飲科有建教合作,可以用較便宜的薪資聘請服務生,所以可以採取削價競爭的方式定價,硬是比我們巷子裡的快餐店便宜一些。靠著較低的價格和差不多的商品,要不了多久,對面的快餐店搶走了不少客戶。
  最奇特的地方是,馬路的這一邊的這些店家,因為都已經經營多年,和里長交情很好。我們這一里的里長為了協助這些店家維持競爭力,於是開始給予店家各式各樣的優惠和減免:店家可以不用繳水電瓦斯費 ( 是個寓言故事,就別太在意故事的真實性了 ) 、或是店家購買牛肉的時候里長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 所以雖然利潤減少,但總也還是維持得下去。
  如果里長不提供給這幾家快餐店這些優惠或減免,快餐店大概只有二條路可以選:第一條路是把店裡的裝潢翻新一下、找幾位新的大廚、然後改賣比較高價位的料理,不要跟馬路對面的快餐店打價格戰;或者是乾脆把店面給收起來,要不了多久,就會有其他人來承租店面,然後改做其他有利可圖的生意。但因為享有這些優惠,雖然獲利狀況不算很好,這些快餐店總還支撐得下去,也因此,前面所提到的這兩條路都沒有發生。

  台灣的企業從幾十年前普遍被認為具有國際競爭力,逐漸變成了現在越來越缺乏國際競爭力,問題是因為匯率或是人力成本嗎?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認為任何對勞工問題有一點點研究的人都會同意,台灣產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升級」,到了這幾年,租稅、水電...優惠措施都用盡了以後,剩下來能做的就是剝削勞工,勞工工資停滯不前、大量使用派遣人力以規避勞動法規對正職員工的基本保障、企業呼籲放寬外勞比例、取消外勞最低工資的規定...都是這種思維之下的產物。

  看看那些全球知名的企業,Nokia最早是伐木的、Motorola是做汽車收音機起家的、Intel以前最大的事業是DRAM、3M的全名是明尼蘇達礦業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這些公司幾乎都面臨了原本的事業逐漸沒落,拋棄原有的核心競爭力、進行組織轉型而成功的例子 ( 我絕對相信有更多企業試圖轉型但失敗了,今天我們連聽都沒有聽過那些公司 ) 。如果這些公司當年也靠著租稅減免、政府干預匯率以維持出口競爭力、大量引進外籍勞工或規避基本勞動法令來降低人事成本...不知道今天這些企業還在不在?

  當民間企業效率不佳,它會倒閉;當政府效率不佳,它會得到更多的預算。我不是百分之百信奉Milton Friedman的理論,但我覺得身為勞工的我們應該要思考,到底這些年來政府對於勞動市場和勞工工作條件,究竟給了什麼正面積極的協助。

  面對現實吧,其實兩黨提出的拼經濟方案,拼的都是企業家的經濟,而非勞工的經濟。政府把股市上萬點當作經濟好轉的指標,拿你我的退休金去護盤,護的是那些資本家的身價,賠上的卻是你我的老年生活。如果台灣廣大的受薪階級繼續以藍綠來做為選擇候選人的標準,而不更積極主動地要求各政黨正視勞工問題,那麼台灣的薪資停滯不前,或是勞工永遠處於弱勢,我們又能怪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pri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