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你在路上遇襲呼救,旁觀者是不是一定會儘快援助你?恐怕不一定。

  一九六四年紐約發生一樁刑案,一名婦女珍諾維斯在星期五夜歸途中遇襲,案件前後歷時35分鐘,受害者一路掙扎,歹徒三度回來施暴,每次受害者都尖聲呼救,附近住戶都聽見了,共有38位目擊證人隔著窗戶,眼看婦女身中多刀,飽受凌虐,當中曾經有人隔著窗子要歹徒滾遠一點,但沒有任何人將報警這麼簡單的事情付諸行動。直至最後,受害者終於氣絕身亡。
  這案件在當時引起了喧然大波,特別是為什麼這麼多目擊者,又沒有受威脅的情況下,卻沒有人對正受殘暴攻擊的婦女伸出最微不足道的援手?
  所有的人幾乎都指向「紐約人太冷漠」這個顯而易見的答案。但後來透過一連串地心理學研究,發現了問題真正的重點,也因為這一連串的心理學研究,歸納出助人的五個階段:

  階段一:你注意到有一件事情發生。
  階段二:你認為有人需要幫助。
  階段三:你自認為自己應該幫忙而且可以幫忙。
  階段四:你決定要怎麼做。
  階段五:你採取行動。

  這些心理學的研究有許多都非常有趣。比方說在大學校園的一角,安排了一位偽裝成倒地不起的路人,並暗中觀察有多少人會停下腳步來給予倒地不起的人幫助。研究發現,同樣的路人,只需要在身邊放置一只空酒瓶,就會讓大多數的人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名醉漢,而讓停下腳步的人大幅降低;另外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如果你被告知自己已經延誤了參加某一場演講,你將不會停下腳步來給予路人幫助 ( 這個研究最經典的地方是,那一場演講的題目是「一個好撒瑪利亞人」 ) ;又或者是,研究發現當人們自認為有其他人也同樣可以伸出援手時,其他人的數目越多,人們越可能不會採許行動...

  就這樣,這本【打開史金納的箱子】介紹了許多心理學的知名實驗,當中還有不少有非常引人爭議的實驗,讓人們對心理學這個看似神秘的領域,可以有一窺堂奧的機會。

打開史金納的箱子.jpg 

  會買這本書當然只有一個理由:我是大學心理系的畢業生。

  其實最上面的這個真實故事我念大學的時候就讀過了,但第一次讀這個故事是在大一的英語課 ( 很神奇吧? ) 的時候。後來再次地讀到這個故事,應該已經是大三社會心理學的時候了。那是我第一次學到,人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理性。不相信嗎?人們常常會因為一些生理上的線索而影響到自己的認知。另外,人們常常因為「配合」群眾的壓力而作出很多不理性的決定,這點更是時有所聞。
  而這本書就集結了這些在心理學界舉足輕重的實驗,用說故事的筆觸來描述這些故事,並且介紹這些實驗對後人的影響。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這本書沒有那麼棒。
  比方說作者說自己去拜訪知名心理學家史金納的故居,看到他女兒所保留下來史金納的遺物,其中包括了一塊被史金納咬過一口的巧克力,作者說她趁著他女兒沒有注意的時候,也拿起那一塊塵封已久的巧克力咬了一口。又或者是作者說自己試著連續五天不洗澡,然後跑去精神科說自己一直有幻覺,看看會不會也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患者。但這裡面有許多內容,要不是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是事實,就是連作者本人都無法證實她真的作過。如果這是一本小說,那麼也許是OK的,但這是一本科普書籍...
  再來就是作者把許多心理學家都描寫成為了研究不擇手段的偏執狂,在缺乏考證的情況下用近乎小說的文筆描寫了這些心理學家的實驗,也引起許多心理學家本人或其眷屬 ( 心理學仍然是非常年輕的一門科學,許多偉大的心理學家都說不定還活在這個世上 ) 的抗議。我不知道,但如果我也要推論,作者之所以對心理學家有這麼多的情緒反應,肯定是因為她也曾經是個憂鬱症患者...這樣顯然太過分了吧!同樣的,這是一本科普書籍,作者應不應該這樣下筆,其實是值得商榷的。
  
  但如果以一個心理學的門外漢的標準,這仍然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籍,這是我看完這本書以後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pri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